您好,欢迎来到鄂前旗数字乡村平台!  

玉米能否高产,苗期田间管理很重要!玉米苗期病害解读

  • 发布时间:
  • 2020-05-13 09:22:32
  •       
  • 来源:
  • 本站原创
  •       
  • 责任编辑:
  • 本站编辑
  •     
  • 字体:
  • A+   
  • A-   
分享:
【关闭】

        东北、华北春玉米处于播种出苗期,西北处于三叶期,西南地区处于七叶期,广西进入拔节至吐丝期。春玉米部分地区已露出地面在慢慢生长。上一期跟大家聊了玉米出苗后可能发生的一些生理病害,这期小编再给大家聊一聊其他苗期常见的传染性病害,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参考,早防早治玉米苗枯病       如果苗期遇到长期低温阴雨天气,会造成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和流行。苗枯病多在2-3叶期开始发病,3-5 叶期为发病高峰。病苗叶片发黄干枯,边缘焦枯,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发黄干枯;根毛较少,根系变褐发育不良,造成地上部植株矮化,生长迟缓,发育不良,叶片萎蔫或黄化。 如何防治 1、种子处理:药剂和温汤浸种能杀死种子携带的镰刀菌,可选用 70%甲基托布津 500 倍药液浸 40h、2%福尔马林溶液浸种 3 小时或 80%乙基硫磺酸乙酯抗菌剂 800 倍 浸种 24h,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。3、合理轮作: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 由于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中存活和越冬,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与非寄主作物的轮作种植,以减少土壤带菌量。4、合理施肥,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磷钾肥、微肥和腐熟的农家肥,及时排出田间积水,松耕土壤,增强土壤通气性,有利于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,使植株生长旺盛,提高抗病能力。5、清洁田园: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深翻土壤,进行灭茬处理,清除病残体,促进病残体分解, 抑制病原菌繁殖,减少土壤带菌量和次年的初侵染源。玉米根腐病玉米根腐病是一种由镰刀菌引起的疾病,幼苗期至抽穗吐丝期均可出现症状。玉米苗期感染根腐病,叶自叶尖向下或从边缘向内逐渐变黄干枯。病株的叶片由下而上发展而呈焦枯状;须根初期表现水渍,变黄,后腐烂坏死,根皮容易脱落,后腐烂坏死,严重影响玉米后期生长。当玉米植株长到七、八片叶时,根部变黑腐烂,叶片至下而上逐渐变黄枯萎。轻病植株可抽穗,但籽粒不充实,甚至秕瘪,穗抽疏松,秃尖,严重减产,重至枯萎。玉米根腐病已成为近年来常见的毁灭性病害。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含钾量的关系非常密切,缺钾而重施氮肥的地块病害加重。要重视预防工作。加大农业措施,增施硫酸钾、氯化钾或含钾复合肥,作基肥,纯钾每公顷100公斤。播前处理种子,采用25%粉锈宁等药物拌种,也可用木霉菌、假单胞杆菌等生物菌拌种或包衣。多进行锄趟,提高地温。加强肥水管理,促苗壮。 如何防治 1. 用钾肥防治玉米根腐病。病株率在10%以上的,亩用氯化钾3-5公斤,或草木灰50公斤。病株率在10-20%的,亩用氯化钾8-10公斤,或草木灰80-100公斤。病株率在30%以上的,亩用氯化钾10-15公斤,或草木灰100-150公斤。施用钾肥时,氯化钾好溶水灌埯,草木灰宜单独施用,切忌与化肥和水粪一起施用。也可选用多元复合微肥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。2. 化学防治方法,用50%多菌灵+40%乙磷铝10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+40%乙磷铝1000倍液灌根,每株用100克药液。苗期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,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法传播,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出产区盛行的重要病害,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,以苗期受害最重,5-6片叶即可显症,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,逐渐扩及整个叶片。病苗浓绿,叶片僵直,宽短而厚,心叶不能正常展开,病株生长迟缓、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,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,叶色浓绿,节间粗短。叶背、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,有明显的粗糙感。 如何防治 玉米粗缩病病毒首要在小麦、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,因而,要做好小麦丛矮病防治,铲除田边、地边和水沟杂草为害,一起要削减灰飞虱虫口基数,具体方法是在小麦返青后,用25%扑虱灵50克/亩喷雾。玉米粗缩病病毒首要在小麦、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,因此与小麦轮作的田地应当做好小麦丛矮病防治,铲除田边、地边和水沟杂草为害,喷施杀虫剂,阻断传播途径。在玉米出苗前后,用5%的乙酰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1-2次,喷杀除虫,预防虫害发生及病毒病的传播。苗期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病毒而引起的,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,发病植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症状,早期感病矮化会比较重,苗期染病会导致幼苗发生根茎腐烂而出现死苗情况。感染症状一般是在植株心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,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,向叶尖扩展,叶脉叶肉逐渐失绿变黄,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,形成褪绿条纹,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。该病由蚜虫传播,除玉米外,还可侵染高粱、谷子、糜子一些杂草等都可以成为寄主。毒源主要来自于种子和一些越冬杂草,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,种子也有传毒作用。如果品种抗病力差、毒源广泛、蚜虫数量大、幼苗长势弱等条件下都会加重矮花叶病的发病。防治方法如果苗期植株就感染了矮花叶病,那么这些带毒病株一旦叶子展开就会出现病状,所以最好要在2叶1心期就要把这样的病苗拔除。等植株长到3~4叶心期时,要对整个地块进行细致排查,把一些带毒苗和感染苗彻底清除掉,减少田间的传染源头。清除病株、杂株及杂草能清除掉一些传染源头,减少病毒的传播。 如何防治 由于此病是由病毒引起的,所以在防治时如果不分清病种,针对用药,而盲目采用一些杀菌制剂往往达不到有效的防治效果,反而增加生产成本,造成严重的浪费。在用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克毒药剂。实践中常用7.5%克毒灵、病毒A、83增抗剂等抗病毒剂进行喷洒防治。在防治时还要注意用药时间,一般在发病初期施药效果最好,每隔一周喷药一次。另外在喷施药液时,最好在药液中加入一些微肥或叶面肥,这样对于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有益处,能有效增加叶绿素含量,尽快使植株的叶片复绿,用药要抓住有利时机,一旦发现有感病植株便立即用药,加强水肥管理,对于稳产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。另外要针对蚜虫进行防治,通过灭蚜减少病毒的传播,可用乐果乳剂1000倍液,或氧化乐果1200~1500倍液于麦蚜迁移盛期喷雾1~2次,可杀死蚜虫介体,减轻危害,若与麦田防治蚜虫结合,效果更佳。

上一篇
下一篇